五年成长报告
数学组 李雪梅(2013年 “南中新锐奖”特等奖获奖教师)
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受学校嘱托,有幸给大家分享一下这5年我在南阳一中的成长经历。如有不当,请各位同事批评指正。
2009年我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周书记,王校长和赵校长来校招聘,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有幸我进入了南阳一中的教学岗位,开始了我的教师职业生涯。
2009年8月底,在正式报到的前几天,我进入南阳一中的校门,心里激动而复杂。激动的是自己终于踏上了工作岗位,新鲜感扑面而来,崭新的教学楼和宽敞的校园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复杂的是,面对这陌生的环境、语言和同事,担心自己能否融入这个集体,能否能适应这里的生活。然而,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还没有正式开学的时候,周书记和王校长来看望我们,她们关心我们是否适应学校的环境和生活,认真了解了我们几个的家庭情况。当时周书记了解了我的困难,毫不犹豫掏了500元给我,让我非常感激。她们对我们的关心,让我心里顿时安定下来不少。后来正式进入到数学组,同事们都非常的热情,很耐心的帮助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适应了这个热情的大集体。
由于学校的大力培养,为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从高一到高三,由加强班,普通班再到培优班,一步一个脚印的迅速成长着。我将这五年的成长过程归纳如下:第一年青涩无知;第二年渐入状态;第三年匆匆忙忙;第四年学会自主;第五年逐渐成熟。
在教学上的成长,来源于一次应聘试讲经历的启发和之后众多同事的耐心帮助。毕业前,我去应聘一个高职学校,讲课的题目是《正余弦函数的图像》,准备时间是一节课,试讲时间是15-20分钟。这节课知识比较简单,只要让掌握正、余函数的图像画法就可以了。于是我就按照常规的备课思路安排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正余弦函数图像。
重点:掌握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画法——五点作图法;
难点:复合三角函数图像的画法。
在试讲的过程中,我先用了5分钟阐述了我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等,接着花了大概8分钟讲了五点作图法,最后为了增加这节课的亮点,我还弄了一个变式,是复合三角函数图像的画法,算是本节课的一个提升,这个例子是这样的:
请根据余弦函数 图像的作图法,画出 的图像。
大致花了6分钟左右。设置这个变式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掌握其他复合形式的图像是可以通过平移实现的。最后又花了1分钟进行课堂总结。
总体来说,试讲的时间掌握的非常好,我讲完以后也不禁有点暗暗欣喜。
然而后,评委给我的评价却让我羞愧不已。
其中一位老师给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我回答:“五点法画正余弦函数的图像。”
又问:“我们这的学生比较差,这节课能把这两个图像的画法给他们讲明白,并且会画已经很不得了了,你设置的这个变式分散了课堂重心,学生也掌握不了。”
另一位老师说:“你的这个 个单位,如何平移?”
瞬间,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经这几位老师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我只追求这节课加进去多少难的东西,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这样的课堂确实是不合格的课堂。那是我此生最难忘的试讲,原因不是那节课讲砸了,而是从那节课我获得了一生都受益匪浅的东西。之后踏上工作岗位后,我发现,那次讲课对我有了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成绩稍微好点的学生,对老师反复强调的基础知识不以为然,但是对老师补充的课外知识或者是一些技巧性较强的结论却非常感兴趣,从而导致学生逐渐脱离了课本,所学的知识只是蜻蜓点水,一知半解。因此在正式上讲台的前,我会先听组里老教师的课,和同事们交流一下教学过程,尽量让乏味的基础知识变得更生动一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来到一中的第一年,我带的是高一的两个加强班,学生基础比较差,纪律上也不是太好。因此,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三兄弟分牛的故事。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分整头的。这三兄弟如何分呢?
第二个故事是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的数学题。
丢番图的出生日期不可考,但他的墓碑上有很经典的一道数学题目: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了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来的儿子,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冰冷的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了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终于告别数学,离开了人世。
与其有关的问题有3个:
1.丢番图的寿命:
2.丢番图开始当爸爸的年龄:
3.儿子去世时丢番图的年龄:
很快学生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接下来的课上得非常顺利。在那一年里,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很少补充那些难的知识。如果有补充的知识,都会让学生自己去推导,不让学生记结论,而是记推导方法。
第二年文理分班,加强班和普通班打乱,整个年级只有培优班和普通班两个层次。我带的是两个理科普通班,并担任了其中一个班的副班主任。当时和张庭超老师搭班,张老师是中途接的班。作为他们班的副班主任,我亲眼看见一个放荡不羁,纪律散乱的班级一步一步地转变成一个积极好学,成绩优秀,踏实有礼的好集体。让我对张老师独特而细致的带班方式敬佩不已。张老师制定了一个密密麻麻的班级量化表,每一项都有详细的加分和扣分标准,并这个表作为每学期评优的依据。每位学生都不希望自己被扣太多分,这既是给学生自主权,又是给了学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同时,张老师给每一位任课老师分配10个学生,把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落实到该科任课老师身上。这样让每位任课老师工作起来重点突出,效率还高。学生也因为受老师关注,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一年的副班主任经历,让我在管理班级和课堂上都有了很大收获。
第三年,我跟着上了三年级。那应该是历年里年轻老师最多的一届高三年级,学校开创了让大批青年教师上毕业班的先河。但是,年轻老师毕竟没上过三年级,经验不足,无论从做题量还是从授课上都有很大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年级还是我们自己,压力都非常大。
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我的课代表哭丧着脸对我说“老师,二年级有位班主任老师在他们班里说,今年的三年级年轻老师太多,肯定考不好。我们是不是真的会考不好?”这位课代表成绩还是很不错的,当时我听了心里很不好受,之后我跟她说,“年轻老师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很有活力,不甘落后,所以,我们每一节课都一定会认真听完后,自己钻研后,没有一点遗漏的都给你们讲。”这件小事燃起了我内心的渴望。我渴望证明年轻老师实力,想成为年级的骄傲而不是累赘。
那一年高三,由衷感谢年级的支持和我们组的所有老师的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我肯定很难度过那段时间,没有今天的成长。
我这个人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旁边要是有个人刺激着我,那工作起来就会更积极些。当时我和陈海营老师一个办公室,我们是同一批来的,彼此间很熟,又一起在上了高三。她是一个很认真,生活很规律的人。那时她每天早上六、七点就会到办公室;她备课一般先在纸上备一遍,然后听一遍,之后再回来修改一遍,最后再讲;她每次看学生周考二卷的时候,都会把每个学生的每个题得分都手写在一张纸上,分析各题得分。她的认真督促着我,让我工作起来比较有动力。我们常常会一起听课,备课,分析班级情况等,工作起来十分有动力,十分充实。
同时,年级为了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定期检查我们的教案和听课记录,还会督促我们做历年的高考题。这让我的做题量大大增加,教学水平也慢慢的提高了。高三的课堂和高一、高二不一样,需要扩充的知识比较多,解题技巧要求较高。所以听课是非常必要的。刚开始,组里每位老师的课我都会去听。后来我发现时间很不够用,上课总找不到重点,总感觉每位老师讲的都是重点,知识零碎串联不起来。这时,有位老师告诉我,课要找适合自己风格的老师听。所以我就选择了贾主任和王喜朝老师的课。贾老师的课注重基础,系统性强,很多知识点都能由基础变式而来,由浅入深,课堂重点突出。王老师的课技巧性非常强,每去听一次课都像去看了一场魔术表演回来一样,非常惊喜。我把这两位老师的东西加进一点我自己的见解把知识融汇起来,就变成我自己的东西。这样,每一节课都上得比较成功。
高三下期,普通班里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因此,我、海营和王老师三人相互合作,轮流出题,加强了班级的限时训练。这样的合作既减轻了每个人的任务量,学生提高成绩的效果也比较高。那段日子,过得匆匆忙忙的。天天搬着凳子听课,找组长研究上课方式和解题技巧,一遍一遍地备着即将要上的课,不去想高考结果,而是尽全力把每节课上好,把学生教好。在2012年高考中,全校一本进线人突破了800人,达到历史新高,而我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名列普通班前茅,当时沮丧的那个课代表,也以优秀的成绩去了武汉理工。我们这批年轻人总算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好平台,一个积极的好团队,几个小伙伴。
在2012年下学期,我被安排进入了二年级,接了两个培优班的教学工作,成了培优班里最年轻的任课教师。其实,一直以来,无论是上高三,还是带培优班,我都不是很理解学校的决定。因为我比较年轻,经验很少,但是学校和年级都如此信任我,对我委以重任,让我心里很是惶恐。刚接培优班的时候,自己很不自信,很多时候,我都害怕拖年级后腿,把培优班给教砸了。
刚进班的时候,看到个别学生一脸的不信任,我心里有点慌张但是又有点不甘。甚至第一节课间就有个学生在故意拿奥赛题来试探我(为什么说故意呢,因为从那以后,他再也没问过我竞赛题)。不过他没有得逞,因为太巧了,他问的刚好是我以前看过的题,于是迅速帮他解决了。随后的一个星期里,学生慢慢地接受了我,并且相处的很融洽,之后班级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培优班与普通班的最大差别就是学习的主动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如果老师做题量不够,肯定应付不来。因此我通过做高考题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反复总结和揣摩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另外,我还买了几本奥赛书,有空的时候翻翻,学习一些简单解题技巧,偶尔给学生讲讲,让他们开拓一下视野。这个过程比较累,但是很充实,主要是心里踏实,不再担心学生问的自己不会。
正当慢慢适应培优班的教学工作时,一个艰难的任务又来了。去年4月,由于六班班主任家里原因,没能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蒋主任向学校推荐我当这个班的班主任。好不容易学会教培优班, 这忽然要当一个培优班的班主任,还是没有交过的班级,我心里是真害怕。但是,大家都明白,这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机会。我跟主任说我考虑一下的,然而,他第二天早上就过来跟我说已经征得校长同意了。所以糊里糊涂的,清明放假回来,我就成了六班数学老师兼班主任。
有人说“中途接班的班主任就像这个班的后妈”,而在我看来,我连一个“后妈”都不如。培优班的教师都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而培优班的班主任更是整个学校里面的资深老班主任,就我这个教学新手,如何能担此重任。
由于学生之前一点都不知道,忽然宣布了换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好些学生在哭。当时我就知道,前班主任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而我今后的工作注定不会太顺利。
通过一周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这个班级最大的问题在于学习主动性差。一部分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很差,不仅不踏实学习,还会讽刺一些努力学习的学生。因此,接班第一周的周日,我给学生开了次班会,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了学习方法和今后的纪律要求。在学习方法指导上上,我让勤学努力,成绩稳定的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作息时间以及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其中学习委员是班上最勤学的一位,一天竟然能挤出6个小时的空余时间学习,让很多同学惊叹和佩服不已。这次班会开了两节多,开得比较成功,会后班长还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说应该多开这种交流会,受益匪浅,很有启发。但是,毕竟是中途接班,在学生心中,我就是换走了他们班主任的那个陌生人。很多事情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
从贴周考成绩单开始,就有学生反对我的做法,甚至过来跟我理论。接着就是处理迟到早退现象。由于一周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我让班委一周公布一次迟到同学的名单。才实行的第一周就有个学生从教室后头砸了一个苹果,砸到公布名单的小黑板上,苹果砸的稀巴烂。而就是这个砸苹果的学生,前一天还到办公室公然挑衅我,在我面前直指我不配当他的班主任,他离开办公室的时候,竟然还掏出一支录音笔,得意的告诉我说,他把我们的对话全录了下来。
第一次遇上这些事情,处理起来手忙脚乱,让我非常难受和委屈。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后悔当时接这个班。但是,既然是自己答应下来的事情,就必须得尽全力把它做好。于是,我向其他班主任和蒋主任请教班级管理方法。他们的建议帮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适应期。
对那个砸苹果的学生,我进行了深入了解,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他以前就有过此类过激行为,做事单纯,不顾后果,母亲管不住,父亲在外做生意。于是我让家长把他领回家两天进行思想教育。过来以后,我对他采取了冷落法。接下来的两个星期,我没有搭理他,上课故意不看他,课间故意关注他的同桌。没想到这个方法真的很管用,一个晚上,这个学生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说是学生让他联系我的,也不知道什么事情。我就莫名其妙了,我没什么事情要找他家长的啊。后来我通过他同桌了解到,这个学生想“弃暗投明”,知道自己错了,又不能低下头认错,就间接地让家长打了电话过来。后来我把他找到办公室里耐心的谈了一番,他也没有了之前的傲慢,认真听了。就这样这个事情算是圆满解决了。
对于班上屡屡有不少学生迟到的现象,我努力告诉自己“己所不勿施于人”。想让他们不迟到,那我必须提前到。于是,要求6:00前到,我必定5:55到。学生要是看见我先到了,他们自己也会不好意思。一周后,迟到现象大大改善了。
从那以后,我慢慢学会了一些班级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在实施班级规定或者是一些纪律处分时,我不直接在班里说要求,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出班级规定和纪律处分,这样一来,反对的意见少了,实施起来也比较顺利。
这一年多的班主任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管好班级日常事务,还要抓各科成绩。每次成绩考差了,我都苦恼不已,害怕批评。但是一直以来,年级都没有批评过我,而是一直在支持着我的工作,蒋主任每次见到我都说不错不错,不用太在意,还给我提供方法。酒校长也是不断的鼓励着我,让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所以这第二届高三里,我很感谢整个三年级年级的所有领导和老师,感谢他们给我磨练的机会,耐心地帮助我。当然,我在管理班级上经验还是很欠缺,很多事情都是遇到了不会解决,没有预见性。但是,不管是谁都会有那么一段慢慢成长的过程,而我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遇见新事物和积累经验。
现在,我在南阳一中已经走过了5年的教师职业生活。如果没有学校的培养,给我提供进步的平台,我也不会有如此快的成长。在前三年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我的成绩不是太理想。后来,我反省了自己的问题,并从指导老师那里学到了好多讲课方法。在组里老师的帮助下,一步一步地完善了自己,终于在去年的青优课大赛上,很荣幸成为为第一届新锐奖的获得者。这份荣誉的背后,隐藏着很多失败的经历。我想,一个人最后能不能成功,并不在于他在途中的每一步走得有多好,而在于他在每一步失败后获得了多少通往成功的方法。就像是做数学题一样,刚开始都是踏踏实实的算,做到一定程度,才会知道原来还有别的捷径。
我的这些经历相对大部分老教师来说,不值得一提,因此,顶多算是给年轻老师们的一个参考。如有什么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高三还剩下一个多月时间,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工作,不负学校期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