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童童说到小说教学教给学生什么,这真是个看似清晰实则庞大混沌的话题。小说到底讲什么?联系近几天的授课过程,我有一点心得。
今天要教给学生的是如何概括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最基础的题型,也是学生最基础的能力就可以完成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准确概括人物形象并能表述规范流畅。
我们还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林冲人物形象的概括为例来看小说教学中需要教给学生什么,设置的问题很简单,就是“概括并分析林冲这个人物形象(6分)。”(其中分析环节口述为主,不需呈现,我只让学生写出人物形象要点。)
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进行自主概括,批注在课本对应位置上,这个由学生自学完成。
第二步,小组内讨论交流,补充完善各自的人物形象分析图即思维导图。
第三步是展示在黑板上,我找了两个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答案如下:
第四步是评价打分,并说出打分的理由。抛开分析环节,单说人物形象要点,该小组同学的答案能得3分,这是同学们的共同意见,因为这个答案暴露了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一分析、点评并纠正完善。(这一部分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或者是由老师集中完成。)
首先,用词不准确,即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准确、概括不准确。如“嫉恶如仇”“有仇必报”,林冲这个人物让读者意难平的地方就在于他太忍辱负重,太能忍了,读者巴不得他早些认清歹人的阴谋、面目,然后使出浑身的功夫反抗、报仇。所以读者认为林冲不足够嫉恶如仇、有仇应报。再加上“嫉恶如仇”这个词语的意思是“痛恨坏人、坏事如同仇敌”,林冲面对的歹人不是与自己无关的坏人坏事,而就是自己的仇敌,所以“嫉恶如仇”用词不当,不能给分。联系《水浒传》里的其他人物,鲁智深才叫“嫉恶如仇”。我问了全班同学,“嫉恶如仇”大约有1/3的人用到林冲身上,可见用词不准确比较严重。
那学生为什么会用这个词语?是因为林冲真的杀了仇人,也解了读者心头的郁结。
既然“嫉恶如仇”这个词不准确,那么能用其它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林冲“怒杀仇敌”这一重要行为呢?联系文中相关情节,林冲本质上崇尚正义,在被逼无路可走时,决然跟黑恶势力对抗,对黑暗社会制度反叛,这里“被逼反叛”要明晰地表述出来。因为《水浒传》的主题“官逼民反”,林冲是其中“被逼上梁山”最典型的代表,所以“被逼反叛”就是林冲的形象特点之一。
该小组答案中的“冲动”“急躁”自然也不够准确,文中情节不是为了突出林冲冲动急躁,不过这两个词语无伤大碍。
其次,概括不全面。“安分守己”“随遇而安”是林冲非常突出的特点,该小组没有答出来,是个失分点。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就可以佐证,他明知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刺配到沧州,但是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的时候,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后边看守草料场,他准备听从安排做长久打算。他原话说的是,“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停了,去城中换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复仇的念头在林冲心中很淡漠,委屈求全的思想反而是占了上风。他幻想安稳度过刑期,回家团聚,这就是他安分守己、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最后,答案内容凌乱不规整,分条不合理。我认为这是最严重的不足,从阅卷评分的角度来说,分条作答、思路清晰才能体现要点突出。而这个答案随意排列、机械分条、内容无序、外观凌乱,总之乱哄哄的。只值3分。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分条比较合理呢?我建议从三方面分条概括归纳,一是性格,二是品质,三是精神(或者叫做遭遇)。前两方面容易得到认可,第三方面精神(遭遇)不太好说,因为“品质”和“精神”这两个词语区分度太低,含义有重叠交叉。但是本文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凸显林冲“被逼反叛”,“被逼”是林冲的遭遇,“反叛”是被逼迸发出的精神。《水浒传》的主题要靠林冲这种人物形象来凸显出来,所以,“精神”即“遭遇”要单列出来一条。
综上所述,该题答案可以补充完善如下(分析略):
①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谨慎细心的性格。
②善良、正直、仗义、扶危济弱的品质。
③被逼反叛。
④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本条答案做为人物身份特征,属于形象范围,可以单列表述,也可以放在第一条的位置,这符合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思维。)
以上过程可以达到一个教学目的,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并准确、规范地表述,其实这里面包含三方面的能力,学生一节课扎扎实实地训练了这三种能力。
另外,根据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的观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人教版教材编审陈先云说过“语文教学要重视研究‘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
小说教学到底教给学生什么?是不是“怎么教”这一点就真的不那么重要?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所以充分发动学生和老师精深讲解之间并不矛盾。这中间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就是引导和设置问题,这两点非常重要。小说教学中,课堂所教的内容肯定有小说创作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以及小说阅读鉴赏和小说考试的几个要素,包括情节结构的梳理、人物形象的把握、主旨的理解、各种设置技巧表现手法的赏析等。要教给学生这些内容,教内容的过程中其实都已经渗透了怎样教,如果这一节课学生学到了、领会了以上内容,并学会主动鉴赏小说,还能落实到今后的语文学习、语文鉴赏作答中。那我们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任务其实都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