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课间珈仪同学来跟我探讨一个题,这个题是一个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的主观题,文章标题叫《小巷幽幽》。这篇文章我没有看过,当时也没时间细读,我大致浏览了一下,看了选择题的相关选择项,对这篇散文有下列把握——文章描绘了老城区一幅幅朴素而温馨的画面,小巷简陋狭窄却幽静整洁,居民生活艰苦却勤奋热情,洋溢着类似《边城》里的人情美,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用多见的平民语气娓娓道来,表达了愉悦和赞赏之情。行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真切而动情,形散而神不散。
她问的这个题的题干是:本文原题为《陋巷》,后改为《小巷悠悠》,你认为这样改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是:
1.小巷虽然简陋,却有着很多的幽趣,改后意蕴更显丰厚。
2.作品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改后更能映衬温婉馨香的人情美。
3.幽幽是富有韵律感的叠词,改后与作品抒情诗意的风格相吻合。
(答案提示:此题考查对标题的探究能力。陋巷强调的是陋,蕴含着颜回的精神在里面,小巷幽幽,侧重在幽幽,能映衬温婉馨香的人情美,意蕴更显丰厚。)下面是她的作答:
显然,从她的答案能够看出,她完全理解这个标题改后的艺术效果,但是跟参考答案接近度较低。她的困惑是,自己心里没数,不知道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这是实际存在的问题,这种答题状态与日常培养的能力貌似两张皮,学生有劲儿使不上,俗称“答题无力感”。很多学生回答主观题时就是这样“碰运气”,得分高是幸运,得分不如意是倒霉。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经过怎样的分析指导,能解除学生的困惑,我今天有一些心得。
第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出题人的考查用意,也是考查的能力点。我认为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散文主旨情感的把握,学生能不能明确这一点,要看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否规范,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思考性阅读完成的怎么样。如果以前做的不好,今后要养成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对散文就要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的情感倾向是什么?因为散文偏重于通过多个多种事物景象或者场景的描述来表达相对集中的情感,即形散而神不散。抓住这样的问题阅读散文,就能快速把握主旨情感,为答题做好基础性的也是必要性的准备。
第二步,让学生认可、接受这个参考答案,或者说是理解、确定这个参考答案的设置道理,从而清楚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差距。这是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提升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主观题答题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
该题的参考答案分别从标题关键词内涵、全文主旨、关键词结构特点几个角度设置的,语言表述紧扣题干的表述方向,即比较性表述。所以答案设置有准则、靠谱,学生应该接受。
第三步,找出参考答案中有哪些词语对自己来说比较不容易答出来,分析这些词语是不是得分词语,这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的差距,具体的差距。这个过程是学生突破自己作答状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承认分析能力、表述能力有欠缺的过程。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明确具体差距才能弥补差距,才能有针对性地、具体地提升。
下面答案中括号内的词语就是该题的得分词语,也是学生不容易表达出来的词语——
1.小巷虽然简陋,却有着很多的(幽趣),改后意蕴更显丰厚。
2.作品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爱与美,改后更能(映衬)温婉馨香的(人情美)。
3.幽幽是富有韵律感的叠词,改后与作品(抒情诗意的风格)相吻合。
第四步,分析自己答案中有没有拉杂的语言、毫无表现力的毫无分量的用词用语,有没有模糊的、轻飘的,甚至是答非所问的无效表述。显然珈仪同学的答案中至少标红的两个词语是模糊的,甚至是无效的。
第五步,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和答案,巩固这一认识,才算是提升了该类体的答题能力。
语文能力的提升确实很难,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观题的答题能力更难提升,今天这样做仅仅是引导学生养成规范思考、规范用语表述的意识,真正能力的提升任重道远。愿珈仪同学有收获有信心。
最后,“本文原题为《陋巷》,后改为《小巷幽幽》,你认为这样改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作品进行解析。”这个问法还有另一种呈现方式,即“你认为这样改的效果/好处是什么?”我认为这两种问法的思考路径和答题要点应该是基本相同的。